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利用绘本指导低年级
让学生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充分感悟到绘本的魅力,爱上阅读,则是每个教师需要思考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析一下对低年级绘本阅读指导策略的思考。一、转变教师角色,寻找给孩子讲故事的感觉
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在研究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多次感叹现在的孩子大多在一个缺失讲故事氛围的环境中长大。他遗憾地指出:不仅孩子的父母不会讲故事,就连老师也只会一味照本宣科,导致孩子从小缺失故事心,童话心。因此,低年级的绘本阅读指导必须首先转变教师角色,努力寻找一种爸爸妈妈坐在屋檐下讲故事的感觉。如:在指导《猜猜我有多爱你》等情感类的绘本时,教师应该营造一种亲密的情境,把自己当做故事的主人翁将故事娓娓道来;在指导《蚯蚓日记》等轻松诙谐的绘本时,教师可以把自己当成是小蚯蚓,给学生讲述自己每一天遇到的有趣或不解的事,并用图文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讲到动情悬疑的地方,教师还可放慢节奏,跟学生互动交流,增加他们继续阅读的兴趣。
二、减少阅读功利性,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兴趣就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一个人阅读一本厚重又晦涩的书籍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久而久之便会养成怕读书的心理。因此,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激发并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绘本本身的图文并茂就足以吸引学生把它从头到尾翻完,但如何指导学生精读一本有价值的绘本,教师可以从以下两点安排教学。
1.学会观察发现,培养孩子发现美的眼睛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发现美。”低年级的学生拥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也就拥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绘本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图画中人物的表情,背景的色彩,周围环境的变化等,然后去猜测他们的心情,揣摩作者的意图。例如,教学《我妈妈》时,作者在“我妈妈是一个有魔法的园丁”中的配图很有意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妈妈背后那些花盆里都长出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要这么画呢?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一翻而过,忽略了作者为了想要表达“我妈妈真的、真的很棒”的主旨,画了一幅很有创意很美丽的画。在教师每一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绘本的时候,学生会在慢慢观察中培养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继而,学生就会更加热爱阅读、热爱生活。
2.引导猜测想象,培养孩子发散性的思维
故事的魅力就在于它引人入胜的曲折性和情节性。一本好的绘本也会有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情节。因此,在绘本阅读指导中,巧妙地抓住绘本的转折处,设置悬疑,让学生去猜测,就更能增加绘本阅读的趣味性。在教学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时,可以让学生根据上文来猜测接下来小兔子将要说的话,并让学生模仿小兔子的口气和动作说一说、演一演,不仅增加了课堂气氛的活跃性,也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教学绘本《想吃苹果的鼠小弟》时,在鼠小弟碰到了海狮前可以让学生猜猜它怎样才能吃到苹果呢?你觉得故事会怎么发展?学生猜测完后,教师再继续讲述鼠小弟遇到了海狮,学生会读得更有乐趣。在绘本《蚯蚓日记》教学结束后,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或仿写故事,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对这本绘本的认识,还开动了他们的小脑袋,进行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遨游天空。
三、多元评价,指引孩子阅读的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在绘本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评价的作用引导学生走上热爱阅读的道路。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接受新知感悟新知的能力不同,所以在学生复述故事,猜测情节时,教师应该以鼓励评价为主,利用积极的评价语言让孩子保持对阅读的兴趣,并根据教师的评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在教学中,教师还可充分发挥同伴的力量,利用学生间的互评来引导学生正确感悟绘本的主旨大意。课后,教师可以利用亲子阅读中家长的评价,给学生阅读充分的肯定和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感悟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阅读是一件可以受人赏识的事情。例如,在教学绘本《獾的礼物》时,教师可以利用有指导性的评价语引导学生对死亡的正确认识,尽管獾永远离开了,但他所留下来的“礼物”却像矿藏一样,永远都在帮助有需要的人。也可让学生互相评价他们对獾的认识。最后,可以让学生将《獾的礼物》讲给爸爸妈妈听,让爸爸妈妈评价自己的这个故事讲得是否感情投入、语气得当。利用多元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感悟读物的同时,也可充分激发学生对文本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
如何上好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一,重视朗读,品味语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最好手段。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读。课上我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读书,有自读,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指导读,比赛读,表演读。记得在这学期上考核课《大海睡了》这一课,我一节课化了一半时间在学生的读书上,从一开始学生的初读到最后学生的表演读,学生的每一次读,都充满着兴趣,而且每一次读都有了不同的进步,不同的收获。一节课结束,学生全都熟读成诵了,夜晚大海平静又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当然,我们不必要每篇文章都要背下来,但应制定朗读要求,并力求达到进而熟读,佳作名篇还要会背诵,精彩部分甚至还要默写。又比如我在教一年级《冰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冰花的美丽,我采用了句子对比法读,我先出示课文原句,“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然后让学生一遍遍地读,从中体会冰花美在什么地方。可一年级的小朋友并不能说得很明白。接着我又出示了一句话,“啊,真漂亮。它像树叶,像小草,像牡丹,晶亮、洁白。”让学生与上面出示的一句话比较读读,哪一句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这样一比较,学生马上纷纷举手都说第一句好,有的说字数多,有的说树叶、小草、牡丹分别是什么样的,第一句明白地告诉了我们,而第二句没有写出来。接着学生的这句话,我就在黑板上边说边画,“是呀,读了第一句话我们知道了树叶是宽大的”,然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片宽宽的树叶,随后我又在黑板上画了几棵嫩绿的小草,最后画了一朵大大的牡丹花。这样两句一比较,学生深切体会到了书上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用这种比较朗读来品味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性。
二、重说听说 引导说话
《大纲》指出:“听话、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这段话指出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听说能力。给予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乐说爱说。现在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书上,都有口语交际练习,课上我精心组织好每一次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说得高兴,说得畅快。其次我上课时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后,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比如在教《大海睡了》这一课,我没有用多媒体展示夜晚大海图,而是利用了文中的插图,因为书中的插图非常美丽,我先让学生观察,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哪些美景,结果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还有我重视学生的复述,因为复述训练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学中,我常让学生复述一些课文或段落,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说话能力有了很大进步。
一堂好语文课,就是一堂好的语言训练课。要学好语言,最关键的是要把语文课上的语言训练放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创造各种听话说话的机会,从而引发学生听说的愿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学困生语文成绩教学论文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谈谈笔者肤点的看法:
一、关心爱护学生,激发其信心
由于“学困生”学习有困 难,往往缺乏学习的自信心,与老师产生心理距离。因此,要想转化他们,教师必须首先注重情感交流,主动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不歧视“学困生”,用 “爱”和“关注”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学困生”更是如此。“爱”不仅是教育的手段,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如果我 们能让每位学生都在爱的阳光下成长,那么“学困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因此,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 趣,使“学困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主动迎头赶上。
二、查缺补漏,有的放矢
“学困生”一般知识漏洞较多,接受能力较差。讲授 新课前,专门为他们精心设计一些“准备题”,让他们先口头回答自己的思考步骤、解答方法,发现错误及时点拨。每教完一个章节,专门安排一两节讲评课,把学 生平时容易出错的问题及时汇集起来,师生共同探讨这些题目错在哪里,怎样做才算正确,使他们在找错、改错中加深印象,受到启迪。
三、坚持帮扶,共同成长
开展同学间的帮扶活动,以优帮差,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践证明,帮扶活动中双方都有得 益。为了使“一帮一”活动卓有成效,在组织任务落实的前提下,每周进行一次帮扶评议,典型事例在全班加以表扬,每当被帮教的学生取得成绩时,表扬中也少不 了帮助的学生。可喜的是,一些被帮助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仅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长进,而且还加入到帮助他人的行列之中,这种喜人的局面,充分反映了 帮扶的效果,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进取心。
四、强化训练,夯实基础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 主要以识字教学为基础,然后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等。要进行这些方面的训练,要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认真、踏实、仔细地去读去写,绝非一日之功。这既 是良好习惯的培养,又是对“学困生”坚强意志的训练。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自己读书,并养成从阅读中发现问题、积极 思维的良好习惯,引导“学困生”在阅读时做到口到、眼到、心到。这样,既可增强他们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又可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求知欲。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工 具性以及规律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总希望一学就会,一听就懂,往往急于求成,不知道语文学习有个积累的过程,此时,教者要反复地讲清语文学习的积累与实践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明白学习语文需要坚韧性,培养孩子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教育他们不因一次竞赛、一次考试的失败而气馁,也不因微小的进步而骄 傲,要脚踏实地地积累词句,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好坚实的基础。
五、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要成功转化语文“学困生”,除了依靠教师的力 量外,还应努力挖掘各种有利的教育因素,如充分发挥学生同伴、家庭等各种因素的作用。定时家访,以寻求其家庭成员的配合与支持,达到共同促进“学困生”成 长的目的。大家都以积极的、接纳的、宽容的心态与“学困生”相处,帮助其建立自尊,增强自信,培养自制力,就能促进其实现有效的转化。
总之,教师要善于找出“学困生”的成因,积极探索“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打开他们的心扉,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帮助其尽快摘掉“学困生”的帽子,实现健康发展,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