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要注意什么
黑暗中,石头愤愤不平地对身边的钻石说:“我不知道平时人们为什么把你抬得那么高,把你视作宝贝。现在你跟我又有什么两样呢,不都黯淡无光吗?”钻石说:“是的,我和你一样,也不会发光。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这时,天边露出了一丝星光。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熠熠生辉,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作,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阅卷下来,发现学生的思维真的是教师无法想象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立意,比如:把握机遇;严酷造就辉煌;准备;不打无准备的仗;涌泉相报;月亮也曾是个贼;传播光芒;感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金子都会发光,自己要有真才实学;谦虚;等等。这些立意明显偏题。学生们怎么会得出这么多偏题、走题的结论?原因何在?我们在对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写作材料作文,必须紧扣材料
材料作文,强调的是在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写作,并由学生自主选择角度写作,就是说所写的文章主旨都应该从材料中能找到。但有些学生的作文并非如此。有个学生以“月亮也曾是个贼”为题写作,在作文中这样写道:“钻石不发光,依靠别人发光,由此联想到月亮也是一回事。所以说月亮是个贼。”还有个学生以“严酷造就辉煌”为题写作,作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原本都是黯淡无光的石头和钻石,怎么遇见星光就不一样呢?因为,钻石经过了高温高压的考验,才变得晶莹剔透,所以说,严酷造就辉煌。”
试问,材料里涉及月亮吗?材料里写到钻石经过高温高压的考验吗?没有。很明显,这审题是不准确的,完全偏离了材料,偏离了题意。
所以,写材料作文,必须紧扣材料,对材料进行辨证、具体、全面的分析,不能脱离材料内容,随意联想。一切立意都应从材料中得出,这是保证写作成功的前提。
二、审题立意时一定要分析内容,对材料之间的“关联”进行解读
对材料作文进行审题立意时,我们要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能只抓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一定要注重整体性。
这则材料写了石头和钻石的对话,首先要分层勾画词语,理清材料间的逻辑。
石头 :愤愤不平于钻石比它地位高,因为黑暗中两者都一样――黯淡无光。
钻石: 承认现状――不会发光,但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
后来的情况:天边露出一丝星光。
钻石:立刻熠熠生辉,甚至比星光更闪亮。
整体框架是石头和钻石的对话,石头评价钻石,认为两种事物是一样的――黯淡无光,钻石客观分析自己――不会发光,但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下文写钻石变得熠熠生辉就是因为正确对待别人的光芒,这样就对材料内部各事物之间的关联能解读。从整体上来看,材料的主旨就是正确地认识自己与正确地看待他人,钻石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但石头没能做到这些,这才是材料的方向,所以可从正确地认识自己与正确地看待他人,或者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如何正确地看待他人这些方面去写,写其中的一个方面,或者从这两个方面写。
而上面学生拟写的很多中心都没有一个整体性规律,只是抓住了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偏离了材料的中心,这正是错误的根源之所在。如立意为“谦虚”的学生可能抓住第一句话认为石头太不谦虚了,所以结论为“要谦虚”;立意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可能只是根据最后一句“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错误地认为钻石吸收星光,但比星光还灿烂,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握机遇”的学生可能抓住这句“天边露出一丝星光,钻石熠熠生辉”,认为钻石就是因为抓住了这机会,所以要把握机遇等。
我们在审题时,还要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要抓住关键句并能正确理解。材料中钻石的话语很有哲理――“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下面是钻石对待别人光芒的做法。笔者在讲解时发现,有些学生根本找不到这一关键句。同时还要注意“光芒”的含义,指人的优点、长处、成就、贡献等,就是说钻石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长处、成就等,究竟如何正确对待呢?下面写道:“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熠熠生辉”,说明钻石本不会发光,但借助某种外力,学习了别人的长处,“钻石”就可以发出耀眼的光芒。由此可见,这段文字的最佳立意是“正确认识自我并善于借助外力以成就自我”或“吸收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以成就自我”。
所以,我们在审题时,要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这些句子往往揭示哲理,这是审题时一定要仔细注意的地方。同时明确在寓言性材料中,“关键句”是隐藏寓意的语句;在评述性材料中,“关键句” 是议论抒情的语句;在事件性材料中,“关键句”是揭示因果的语句;而在哲理性材料中,富含哲理的句子都是关键句。
如何提高学生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写作能力
一、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 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作文”。
二、把认识结构作为作文的核心,包括学习知识,观察积累,记忆储存,训练思维,丰富想象,培养情感,锻炼意志;从说到写,推敲修改,多读勤写。
三、树立大作文观,听、说、读、写有机结合
一要注重审题;二要明确写作目的,立意要新;三是选材要有根据;四要讲究谋篇技巧,安排好篇章结构;五要注意文章分段,事先列小标题,作文提纲;六要注重文章写法,因文用法;七要妙用语言,用思想调遣语言。学会五种立意法:以事赞人,直抒胸臆,借物喻理,触景生情,托物言志。
材料作文审题方法有哪些
材料作文的立意取决于审题。审题忌囫囵吞枣凭感觉,还没有读懂材料,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摸住一处就写,结果往往偏离题意。写好材料作文,先要审清材料的内容,审准题意,是材料作文成功的关键。
一、全面、深入解读材料
审清材料关键在于全面、深入解读材料,找准关键词句,把握材料内容和中心。
(一)反复阅读材料
与命题作文不同,材料作文更考验学生的分析力和敏锐性。在解读材料时,切忌囫囵吞枣地读一遍后凭感觉立意,而不去仔细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和导向。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读,明内容;二读,找感觉;三读,明主旨。
如这样一则材料:在英国小镇上,一个神情忧郁的年轻人坐在路边喝着闷酒。在他不远处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乞丐,老乞丐一直在关注着这个人。终于,老乞丐走上前去,对年轻人说:“你一定遇上了什么难题,我想和你聊聊。”年轻人看了老乞丐一眼,沮丧地说:“我的问题太多了,快崩溃了,你帮不了我。”老乞丐诚恳地说道:“如果你愿意的话,我想带你去一个地方。”年轻人没有拒绝,随老乞丐坐车来到了郊区。下车后,老乞丐指着一排排的墓碑说:“你看见了吗,只有躺在这里的人,才是没有问题的。”这个人紧皱着的眉头松开了,笑了。
初读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很困惑,材料只是一段从报纸上引用的记叙性内容,而没有一句表明观点的议论性句子。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来总结归纳。再读后,认真琢磨,可以提炼出“没有问题的人生是没有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困难、挫折、磨难的过程”“问题是生活馈赠给我们的一笔厚礼”等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深入解读材料,还可以从老人让一个几乎被所谓的“问题”压垮了的青年,通过巧妙的方法,“使他紧皱着的眉头松开了”的角度,确立立意为:碰到问题,总有解决的方法,要直面问题。当然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尝试立意。
(二)抓住关键词审准材料
抓关键词是审准材料的前提。如材料:他撒谎了,你可以提醒他“民无信不立”。他灰心了,你可以提醒他“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受挫折了,应该提醒自己“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我想躲避了,应该提醒自己“自己的路自己走,谁都无法代替你”。我要消沉了,应该提醒自己“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提醒”真的那么重要吗?
这则材料的关键词就是“提醒”。从材料内容上看,有意引导学生对生活、生命中的境遇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材料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讲到了提醒别人和提醒自己要坚强、向上、坚持。除此之外,“提醒”还有着丰富的内涵。因此,学生可以抓住提醒这个关键词展开回忆和思索:生活中自己遇到过什么事情,提醒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什么(谁)提醒了自己?提醒了什么?你提醒了谁?提醒之后有了怎样的变化?……沿着这样的思路去学习和生活中寻找典型事件,引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生发启迪感悟,那些有意义的事例就会成为文章的血肉,那些智慧的思想火花便成为文章的灵魂。
(三)抓住关键句审准材料
关键句往往是材料中的评论性语句,但有些材料不会直接陈述该句子,因此学生需要仔细寻找揣摩材料中的关键句。
如材料:纸、墨、笔、砚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虽然非亲非故,却从四面八方友好地走到了一起。瞧这哥们四个,白的白,黑的黑;硬的硬,软的软;方的方,长的长。长相各异,脾气不同,却相安无事,团结如一,所以被人们尊称为“文房四宝”。
这则材料的关键句就不是那么明显,学生就要仔细审读材料,抓住“从四面八方友好地走到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长相各异,脾气不同,却相安无事,团结如一”等关键句,才能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那就是:为了共同的目录要团结合作。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纸、墨、笔、砚相互配合,才能创作出美好的艺术作品,我们也应如此,可以从“要自觉地适应别人,彼此相互包容,相互接纳,相互理解,不要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甚至自以为是”这一立意出发进行写作。如写记叙文可以拟题《相亲相爱一家人》,写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相互关心帮助的事例,表现团结合作的精神;如写议论文可以拟题为《众人拾柴火焰高》《包容走遍四方》等。
(四)以果探因审准材料
审读材料采用以果探因法也很有效,即根据材料给出的内容,把握命题者情感导向,以准确地读懂材料。
如材料:屡遭创业失败的年轻人,垂头丧气地走到自己的书房,推开窗子。窗外是棚户区拆迁后留下的一片废墟,断壁颓垣,杂草丛生……“砰”的一声,他猛地关上了窗子,低着头,坐在房间的一隅,默不作声。妻子看到了,拉着他来到郊区的公园散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树上鸟儿唱着婉转动听的歌谣……看着沁人心脾的景色,他万念俱灰的心情也渐渐舒缓过来。
这种类型的材料作文就可以用以果探因的方法,去思考年轻人心情改变的原因有哪些:一是妻子的引导,二是自己主观思想的改变。他的主观思想的改变是受环境的影响。这个材料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在生活中,环境对人的情绪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确而及时的心理减压、疏导有助于蹄疾步稳地走好人生之路。学生可以将思绪迁移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寻找相关的素材,进行挖掘构思,从而写出独特的见解和感受。
(五)由表及里审准材料
对于寓言、童话、漫画等寓意性材料的解读,由表及里是最常用的方法,即根据作文材料的内容,进行“由物及事”“由物及人”的联系,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
如材料:初夏大雨过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屋檐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木板潮湿,它爬一会儿,就会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唉声叹气地说:“我的生活如同这只蜘蛛,辛辛苦苦,无所获。”于是,他灰心丧气。第二个人看到了,讽刺挖苦道:“这只蜘蛛太愚蠢无知,应该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爬上去。我以后的生活可不能像它这样愚蠢无知。”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第三个人看到了,他被蜘蛛矢志不渝、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精神振奋。于是,他变得弘毅起来。
这则材料是一则浅显的寓言故事,根据三个人对蜘蛛的行为的不同态度,可以得出不同的启发:如要想获得成功需要付出很多艰辛,但是有的人如材料中的第一人一样,遇到困难就灰心退缩;有的像材料中第二人一样,遇到困难要转变思路,做一个灵活的人;有的人却像材料中的第三个人,不屈不挠最终取得成功。由此就可以归纳出自己的立意或观点:在生活中,面对挫折和困难,用不同的心态、思维,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样,确定了自己的立意和写作的方向后,就能轻松地完成作文。
另外,如果材料中涉及的人或事物不止一个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人或事物。对于有隐含信息的材料,要挖掘其中的隐含信息。如果材料有两则或多则,要注意辨别材料之间的关系,若材料之间是对比、并列关系,要找出二者共有的点;若材料之间是互补关系,应该将材料结合起来考虑,抓住材料的“关联点”。
二、审清写作要求,高效写作
材料后的“写作要求”也是需要学生认真仔细阅读的。如果有“结合材料”“根据材料”的文字,最好在写作的文章里巧妙地呈现材料的内容和影子,即“点材料”或“引材料”。但要特别注意的是,点材料时切忌照搬照抄,应归纳引述或引述关键语句。在构思时,要符合作文要求,规范精细。
总之,在对材料作文进行审题的时候,要读懂材料,要准确、具体、全面,不能断章取义;要读准引导语,抓关键词句。除此以外,还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积极发挥想象和联想,注意材料的针对性和倾向性,把各种方法相互联系和综合运用起来。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准确立意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