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的选择》作文范文
自己选择的路很喜欢一句话,忘记了什么时候在哪里听到的了,但从听到了以后就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从未忘记过。也曾在没经历过痛苦之前细细推敲过这句话;也曾在饱受挫折后体会过这句话。愈发体味,心中的感慨就越深刻。那是一句极易懂的话——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下去。
其实自己选择的路不一定是对的,或许就是一时冲动,或许就是暂时的无奈,但追根寻底,还是源于对子的将来没有看清楚,还没有明确将来的那条漫漫长路该从哪个入口开启,也不知道自己叶落归根的最后一秒被自己幻想成什么样子,或许就是涉世未深,初生牛犊不怕虎吧!或许无知的它不仅不怕虎,它是不怕整个宇宙。它觉得父母疼爱它,事实归顺与它,便以为这世界都是它的,觉得世界上的所有生命都有一颗宽容的心一次次的来包容它的错误。还觉得整个世界上都是向父母一样善良,对自己只有爱,没有一丝恶意的人。
但是它也仅仅是一个没有社会经验,什么也不懂的孩子,偏偏要固执的认为自己懂得了很多,偏偏说自己早已长大,偏偏身在福中不知福把一切人的好意劝阻都当废话,丝毫不仅自己的耳朵。
当你真正长大的一天,选择的那条路即使不跪着,也必须要走下去。那条路才是你的人生之旅。而现在就想着跪着走那条根本不属于你自己的路,就不要再说什么自己已经长大,不要再怪别人说你不成熟了。因为那条路不值得你走,更不值得你跪着走下去。
关于选择文理的作文范文
【材料审读】
这是“材料+话题”类话题作文.虽说是话题作文,但其材料却时代鲜明,而且是当下引人注目、惹热议的焦点话题.
先说材料主体的解读.它共分三个层次用对举的形式表述对立双方的观点:
1.从分科的时间段来说:大学分科故高中也分科/初中不分故高中也不能分
2.从分科的必要性来说:为个性发展故要分科/为素质全面故不要分科
3.从分科的可能性来说:为应对高考故要分科/高中不分科高考也就不分
这三组“有人”的观点,实际上暗示着我们写作的角度与深度.应该说,第1种看法浅,第2种看法实,第3种看法深、透,触到了本质!而从写作实际来看,我们选第2组层面正面或反面来立论的比较普遍,选第3组层面正面或反面来立论也行但功力稍浅写得易偏激.
话题“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解读.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词“取消”,要立论时要特别注意不能弄反了!作为动宾结构的话题,我们往往要用到“添加语素”法来表达鲜明的观点.“添加语素”法是应对话题作文比较实用的技巧,即在话题的前面或后面添加一定的语素,使观点突显出来,如以下“添加”都是非常有效的:
《一定要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势在必行》《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要不得》《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何错之有?》《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无异于“增负”》
这些文题,一锤定音,掷地有声,旗帜鲜明,态度坚决.
再比较以下文题:
《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之我见》《小议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感想》《能否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
这些文题尽管也知道“添加语素”,但作为议论文,明显感觉观点暧昧、模糊,而且是“万能式标题”,在考场上要阅卷者“寻寻觅觅”你的答案,自然大受影响.
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为题写一篇作文范文
历来最为矛盾的便是文人,他们似乎生来就进行着心灵上的选择,在进与退之间,在生与死之间.
魏晋出英雄——历史学家如是说.
我不知道在别人心目中嵇康算不算英雄,但从他的每一次选择中我断定:他是个英雄.
嵇康也许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于俗,不慕于官,过着自己的田园隐士的生活.一代名将钟会,慕名往谒,结果被拒之门外.钟会在临走时,不忘记恨恨地瞪了两眼.于是嵇康便上了刑台,理由是谋乱.行刑前,执刑官问他还有何话说,他抬起头,看着台下三千太学生稽首向着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司马昭也看着嵇康.嵇康知道,以他的名望,只要向司马昭说一句恳求的话,往后则皆大欢喜.他的心在动,心在痛,屈服吗?不,他知道自己并没有错.于是他说了句:“把琴拿来.”……
他勇于赴死的从容给了历史一个隽永的背景,那已成绝响的《广陵散》余音绕耳.
如果说嵇康是在尊严与生命之间做出了令人回味的抉择,那么王国维的选择又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呢?
王国维可谓近代大儒,被人们称为古文化的煞尾者.而正是这样一代大儒,却在清朝覆灭之后随之而去了.对他的死,人们颇有争议.有人以为他是“铁杆”的晚清遗民,为“国”捐躯.而我却同意余秋雨先生的意见:他是死于一种文化.
王国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终身濡染的封建文化随着清朝政权的倒塌而淡化以至没落时,他这一隶属于这种文化的人心怎能没有一丝颤动?他的心在泣血.“活下去吗?”环顾四周无所留恋,曾经沧海的人对一切都已不太在意.他已没有了目标,因为,当时没有一件事,没有一个人可以作为他这个大儒的目标.“死吗?”可这样的死有人在意吗?是否值得?为一种文化的没落而死?一种文化的没落预示着另一种文化的兴起,但这已不属于他了.
心在刃上蹭了许久,血流一地,将一切涂成红色.王国维便在这红色中做出了选择.玉殒香消吧!
常言道:“百无一用是书生.”我却不以为然.至少书生在矛盾中的心灵的选择是隽永豪迈无与伦比的.常人的选择可以更改,可当一介书生在心灵深处认定自己的选择后……
若干年后,我们会说:这是最令人回肠荡气的经典的选择!